王庆松 进步的假象

There are no translations available.


 

王庆松 进步的假象

2013年11月


艺术家王庆松的摄影作品具有无可否认的社会责任感和象征主义,他始终关注中国的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保持对话的方式,同时也深挖问题重重且令人生厌的概念如教育和发展等。

2005年,中国的一家商场盛大开业,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场,我们谈论的正是新南方华贸,占地659.612平方英里,坐落于中国东莞市。这座建筑也许是当代中国最大的败笔之一,巨大的空间本来是用于提高消费水平的,却由于距离遥远和交通困难,无法有效地接驳顾客而完全闲置。这种情况的荒诞性在于它无可衡量的失败的美感和丑陋而令人不安的可笑。

这是一个无可比拟辛辣而可笑的例子,但是也使我们看到这个国家近些年来经济发展的巨大规模。有些迹象表明在虚假的进步和本应该是一个良好的社会之间不停地存在着各种矛盾。或者说,这是它在克服困难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切。但是似乎发展总是和矛盾手拉手前行:一个奉行实用主义的共产主义国家在寻找资本主义的利益最优化,而不触碰到它政权控制和意识形态的滤网。中国现在处于各种巨大的压力之间,这些压力也是由于前进和退潮之间的巨大矛盾。

在中国经济开放的漩涡中,王庆松(生于1966年)的作品纪实地呈现出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被各种力量抬高、但同时又被抛锚在各种矛盾之中的巨变的时代。他的摄影作品因尖锐的批判特性中含有的象征场面构图而独树一帜。在这些作品中,我们参加了一个混乱的会议现场,这里交织着被腐蚀的传统,眩晕的现在还有充满矛盾对抗不公平的未来,这些问题以大规模的表现手段罗织在一起。在此种意义上,他的作品创作的巨大规模也在探讨全球变化和中国自身蜕变的巨大程度,大部分老百姓需要一种基本的角色,需要抱团的感觉,而且也是由于发展带来的破裂形象的暗示。

毫不缺乏讥讽和反讽,庆松的作品把吸收西方不完美的经验和需要向世界开放以及如何在这个迅速变革的过程中,随着中国传统超脱价值观的困乏而蔓延的失落感,还有公民的流浪无安全感及社会对他们无情的分离分类等等问题都放在一起让它们之间发酵碰撞。“在都市化进程中,有两种人被人瞧不起,他们是盲流还有农民工……这些人被认为是非法居民和不安定因素。”

今天,中国艺术家似乎有非常明确的限制和界限,鉴于政府的审查制度和/或监督制度。当然这只是一种外界的评价,事实如此吗?

在表面上,当局的审查和监督制度在中国不存在。中国支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文化艺术表现方式可以同时发展。但事实上,政治、色情和暴力是三大禁忌题材。这些限制和边界是无可跨越的。如果你有某些政治态度,即便你以最传统的方式仅仅画了花鸟虫鱼,你的作品也会被“沾染上”政府不认可的种种问题。

你作品使我关注的一个内容就是规模宏大,大量的布景结构,大的工作室拍摄和很多电影群众演员的参与,为什么选择如此大的尺寸和规模?它们代表什么?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人口众多,高达14亿。在中国很小的举动都会引起混乱和骚动。中国人又喜欢扎堆,因此很多国际化城市里面都有中国城、唐人街。这也不是改革开放之后的新型产物,这是来自中国人骨子里天生的特质,人们习惯于在一起扎堆。因此我也喜欢把众多人放在混乱的环境里面,利用不同的场景来创作更加不同的情境。我选择大场面规模的目的绝非为了呈现我的能力和聪明。这种大规模代表中国几千年来最首要的一种控制能力,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超人,一个家长、宗王来控制和领导我们,而非个人决定一切的自由。

《大败战场》和《大摆战场》之间存在什么关键的连续性和不同吗?2004年创作的《大摆战场》似乎还有向上努力的能力,也就是说国有品牌试图和外国同类产品竞争。然而到2009年的《大败战场》里,如此高昂的斗志似乎已经被迅速发展带来的怀疑策略所取代。挣快钱!快速解决问题!公司之间的竞争优势在中国就表现在挣快钱,不惜以环境破坏和劣质产品为代价。这种心态不仅仅给生产商带来失败,给消费者也同样带来惨败。在《大败战场》中,我强调表面虚妄的成功。从远处看,这张摄影作品就像是一幅不错的抽象画。

在你的《盲流梦》中,你强调并希望挽救那些弱势人群的希望,大部分他们都来自农村地区。似乎对我来讲,这件作品反映了快速发展和“被悬空的希望”之间的矛盾。这些大批流动人群对应的人口将不会成为中国发展和现代化的一部分。你认为将来,这些不平等会减少吗?《盲流梦》是我对我自己从老家荆州一个比较传统的城市迁移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十多年的生活经历的感想。我本来应该把自己放到画面里面,可是当时有那么多人需要安排,我忘记自己的角色了。我视自己为这些盲流大军的一员。中国目前还有困难解决不平等的差异,大部分中国人还很穷,占了全部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这些由于贫富差异所导致的贫困和迁移的问题需要花很长时间才可能解决。目前的中国面临多重危机,来自各种不平等,因此各地相继发生社会暴动事件。

在你作品《跟你学》中,很多学生显然都非常累了,有些在睡觉,尽管墙上写满了各种文字,内容都是突出表现很多修辞性的问题,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等。这些人在书前昏睡,说明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你能否讲讲《跟我学》和《跟你学》的关系?2003年,我拍摄了《跟我学》,我当时更多想说的是中国人非常渴望与西方交流学习。学习英语是和西方沟通的第一要素。而在《跟你学》中,我更多讲的是大学扩招、学生超员而出现的问题。墙纸上写满经济改革前后的流行用语,画面主要围绕两重意思,第一种是他们学得太辛苦了,另外也说明他们对学习非常厌恶,教育的产业化使得很多学生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因此出现了《跟你学》中的混乱和戏剧化。在《跟你学》中,人们可以读出教育存在的问题,这些困倦的学生可能是太劳累了,也可能是对学习毫无兴趣,感觉无聊,才呼呼大睡。

打印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