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慢下来更有心思创作 赵琳琳 2009年

市场慢下来更有心思创作
 
赵琳琳(广州日报)


  王庆松住在北京草场地艺术区的一处院子里,他的工作室所在的院落有点像个迷宫,走进用一块块笔直的墙壁隔出的曲曲折折的道路,在一个静谧的院子里,一处空旷的大房子就是王庆松生活和创作的地方。位于北京机场路附近的草场地艺术区,早已是除了宋庄、798等知名艺术群落之外的一处著名的艺术家栖息地。

  1993年来到北京加入“北漂”艺术家行列的王庆松,至今已经在北京度过了16个年头。在新的一个农历春节到来之时,让我们透过这位元老级“北漂”艺术家去年的工作经历与今春的艺术设想,来解读当下艺术家的生存状态与未来之路。

  人物素描:

  宋庄的房子免费给朋友住了近十年

  王庆松曾是最早到宋庄租房搞创作的艺术家之一,早在1995年,王庆松就在宋庄租了一套农民的房子居住,那个时候,艺术家们在宋庄并不受欢迎,能够顺利在那里租套房并非易事。

到1997年,王庆松在宋庄买房了,房子并非他自己买的,是一个搞装修挣了不少钱的热心朋友帮王庆松买的。朋友性格豪爽性子有些急,几乎只用了3天工夫就帮王庆松定下购买了那套房,当价格是4万元。“这不是个小数目,对于当时的我而言甚至是个天价,当时,宋庄绝大部分房子只卖一万多元。朋友二话没说开了2万元支票,给了2万元现金,房主还担心了半天,怕支票不能兑现。”王庆松在那里居住了没几年,妻子怀孕了。房子的环境并不好,门口有一个很大的垃圾站,考虑到妻子和孩子的健康,王庆松从那里搬了出来。

  艺术家的聚居带来了宋庄房租和房价的上涨,几年后不少农民开始算账,他们发现,自己以便宜的价格把房子租给或卖给艺术家们似乎太亏了。于是,王庆松买下的那套房的房主找到了王庆松,想再谈谈价钱。王庆松没见过这位房主,因为他觉得没有什么必要。反倒是妻子见过那位房主一面。

  后来,王庆松和房主达成了协议,约定如果那套房不拆迁,王庆松可以一直保有对房子的所有权,一旦拆迁,土地仍归农民所有,房屋折价补偿画家。“实际上当时有不少人买了宋庄的房子,基本上不可能再按照原价将房子卖回给房主,一些人花了1万元买房子,花了几十万元去搞装修。”

  那套房子王庆松后来再没住过,一个同是搞艺术的朋友带来一位老乡,大家同席吃饭间,那位老乡说自己也来“北漂”可一直没有找到住处,王庆松就让那位老乡免费住进了自己在宋庄的房子,后来,房子里的朋友来了走,走了又来,都是朋友、朋友的朋友,甚至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介绍来免费住的,从2000年起至今,自己的房子里究竟住过哪些朋友,王庆松自己也说不清楚。“我觉得,谁都是从那样的苦日子过来的。”

  展望2009:

  不减产,等待市场去伪存真

  2009年,王庆松打算多利用一些外来资金的资助进行创作,比如和一些企业以及一些品牌的合作,在国外创作一些反映国外的社会及生活内容的作品。他说,即使经济不景气,不少人打算减少作品产量,他也没有这个打算,他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目前依然是以炒家为多,真正的收藏家收藏的时代还没有到来,可能不久以后这样的时代就会到来了,所以,我们需要市场来做一个去伪存真,当市场的潮水洗涤去一些渣滓,更多的真正投身于艺术的人才能够收益,这个市场也才能纯净很多。

  “并非是个艺术家就能生存,好的东西需要慢慢创作。”他说,他更希望市场能够冷静两到三年,这样一些好的作品和优秀的艺术家才能够慢慢凸显出来,艺术家也才能够有更多的心思放在创作上。目前,随着物价的下跌,王庆松的创作成本也在降低,他说这对创作很有好处,他会选择得更细,做得更好,操作得更细致。

  王庆松表示,目前他正筹备创作一个关于“红灯区”的短片,在今年5月份开拍,地点将会选择在国外拍摄。这个短片计划拍摄10分钟左右,原定的合作方是意大利的一个机构,但受到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目前尚未最后敲定。

  回顾2008:

  短片表现当代

  社会病态心理

  谈起2008年,王庆松说过得有些平淡。这一年,他已经逐渐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从摄影创作领域抽出来,投入到雕塑、装置、短片拍摄等创作中去。“我希望有一个多方面的发展。”他说,这些领域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与摄影艺术有所不同,使用的媒材的改变使他不得不在表现手法上也进行一些调整。以短片为例,它不再是对瞬间的捕捉,而且更具有连续性和流动性,因而可以更为精确地记录他对于一些事情的感受。

  而这一年他觉得最有意思的事是去英国拍摄医院。他和合作方将一个剧场改造成了一个临时的病房,一个住满了300多人的大病房。医院是医治身体的而剧场是医治心灵的,这个结合首先就很有意思。“我很想表现在当代社会中,许多人的病态心理,比如,不少人乐于攀比,而攀比本身就是一种病态,再比如,社会上有不少不满情绪,积压很久而无法释放也会使人变得病态。”他介绍说,这些病人也形形色色,有些是真病人,有些是假病人,而短片试图去理解这些病人的内心世界,真生病的、被人强迫来治病的、看别人有病而感觉自己也有病的等等,“有时候拍着拍着,你会觉得自己和被拍摄者已经分不清了,你不知道究竟是自己有病还是对方有病。”

  “手雷”爆炸会让艺术家变平和

  李开周

  小时候,豫东青壮劳力忙完了农活儿,最爱玩三种游戏:喝酒、打群架、玩“手雷”。手雷,说穿了就是自制的炮仗。我还记得当时玩手雷的样子。二三十个庄稼汉围成一个大圆圈,某甲从怀里掏出手雷,用烟头燃着纸捻子,传给身边的某乙,某乙再传给身边的某丙,然后某丙再传给身边的某丁……如此这般,颇像古代诗人的击鼓传。只是,玩手雷无论浪漫程度还是安全系数比击鼓传花都差远了:炮捻子嗤嗤作响,一缕青烟裹挟着刺鼻的火药味儿在人群上空盘旋,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而且越到后来越紧张,每个人都害怕手雷在传到自己手里的那一刻突然炸响。最终,手雷还是炸响了,某个倒霉蛋刚刚接手,还没来得及传给别人或者扔向天空,就听见砰的一声,手心发热,十指发麻。

  如果我们把自造手雷的农民看成是艺术家,把农民自造的手雷看成是艺术品,把手雷在农民手中的传递看成是艺术品在市场上的传递。然后我们将能看到中国艺术品市场和手雷游戏居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画家画了一幅画,相当于农民造了一只手雷。这幅画被画廊买走,相当于手雷的火捻子被点燃。然后这幅画在画廊、拍卖行、收藏家那里不断转手,相当于点燃的手雷在游戏者那里不断传递。在手雷不断传递的过程中,游戏者的情绪会越来越高涨;而那幅画每经过一次转手,它的价格也会越来越高昂。游戏者成功地传递了手雷,他们觉得非常刺激;画廊老板和收藏家成功地把那幅画加价出售,他们也觉得非常刺激。手雷转手的次数越多,它转手的频率就越快,然后游戏的气氛就越火爆;同样,那幅画转手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快,艺术品市场的气氛就越火爆。手雷总有炸响的那一刻,那幅画也总有滞销的那一刻。谁最后一个接到手雷,谁就会收获伤痛;谁最后一个接手那幅画,谁就会血本无归。上述比喻可能有点儿牵强附会,但它至少可以成功模拟整个2008年的艺术品市场。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市场不可能一直火爆,只是没有人知道这个市场什么时候会崩盘。聪明的炒家总是很乐观地相信:总会有傻子愿意在高价位继续接手的。哪知道,还没等想象中的傻子跑过来接手,自己手中的艺术品就像手雷一样炸响了。

  2009年来临了,当前的艺术品寒冬何时才能结束还不好说。不过我相信,玩过了这样一个手雷游戏,艺术家的心态会更平和,炒家们的接手会更谨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也会变稳健。

  王庆松的新年愿望:

  自己一直觉得身体太好,健康对一个人是最宝贵的,唯一的愿望是希望自己今年更健康。

打印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