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松——包裹在艳俗糖衣下的忧世情怀看王庆松的 吴垠慧 2007年

王庆松——包裹在艳俗糖衣下的忧世情怀看王庆松的

吴垠慧

 

从「麦当劳」谈起

  王庆松,中国知名当代摄影家。1966年生于黑龙江省,曾当过油田工人,因缘际会下接触到绘画、产生了兴趣,之后考进四川美院,1991年毕业,1993年到北京定居,而今王庆松仍自认是个盲流艺术家。

  截至1996年上半,王庆松还是画油画的,曾待过圆明园画家村。1994、1995年间的作品大多来自农民画的灵感,他在金丝绒布上画些白菜、婚纱等题材,这样的风格随着1995年圆明园画家村被驱离、解散后结束。离开圆明园后王庆松四处迁移,外地人在北京对生活压力的感受特深,因此对中国在经济快速起飞下的种种社会现象特别关注。他试着将眼睛所见的社会百态以艺术表现出来,首先变革的是媒材的转换。王庆松认为,波普艺术的面貌已被发展得相当清晰,但若想充分掌握当代中国社会变化的节奏,摄影相较于绘画更能反映变迁的趋势,因此决定摆脱绘画转向摄影。

  1997至1999年间,王庆松的作品采取摄影和计算机合成参半进行,可谓是中国当代艺术界最早运用数字合成的艺术家之一。这类数字合成作品有着花俏、艳丽的视觉表面,内容充斥了大众简明易懂的生活或流行对象,如手机、洋酒等,并采取反讽的姿态面对社会奇观等特征,适巧呼应了中国艺评家栗宪庭于1990年代提出的「艳俗艺术」潮流。

  1998年,王庆松的作品开始出现美国消费文化的符号,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约莫是1997年,王庆松与友人相约,首次踏进北京的麦当劳,一坐就是四个小时,王庆松深刻体验到「麦当劳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王庆松表示,麦当劳在西方就是一般寻常的快餐店,但是在中国却变成是一项时髦、时尚的流行—不少中国父母以麦当劳作为奖励孩子的条件、世界最大和最好的麦当劳餐厅在中国,中国麦当劳餐厅创下开幕当天挤进一万人的世界纪录 麦当劳在中国发展的成绩相当亮眼。王庆松并不否认麦当劳确有其优点,例如干净的用餐环境以及良好的服务质量,但是中国社会对于西方消费文化的迷恋并夸大其优势之处,忽略对其背后商业策略的操作,是王庆松对中国的麦当劳现象感到怀疑的。同样的道理也发生在可口可乐的例子上—甚至有中国年轻人以为可口可乐是中国研发的饮料!像这样只会跟风流行,却未能对外在事物有所质疑,反映出中国在「拼经济」的基本国策下,由保守、传统的农业大国转而跟着追求流行时尚,因而表面的流行与内在的认知之间产生落差,荒谬就此而生。由此,1998年发表的《守望者》、《里面的人》、《思想者》等作品都是针对这一类问题,旨在将荒谬的社会现实呈现出来。在这些作品中,王庆松自己扮演成佛教神祇,在胸前刻印麦当劳的M形商标;或将自己「变成」耶稣,钉在可乐化成的十字架上。对西方消费符号的操作也延续到2000年后发展的部分摄影作品中,如《我能和您合作吗?》(2000)拿着五星旗的中国人对着西方麦当劳、可乐频招手,更以缩小中国人的比例以和西方人形成强烈的画面冲突 滑稽的景象讽刺西方消费文化在中国受到有如宗教般的敬仰与崇拜。这般内容在西方观众眼里像持着「反资本主义」的论调。王庆松表示,自己既不反资本主义,也不反社会主义,他只是将所见的社会现实呈现出来,这是身为艺术家的态度,而不是想反对什么。

虚伪浮夸的社会显影

  从最早是以中国通俗文化来创作,却发现中国许多传统内涵已被西方流行文化快速取代,当代艺术家又能如何对抗西方所谓的「现代性」在中国形塑的各类假象?有感于数字合成耗费的时间太多,且数字合成的作品日趋泛滥,2000年王庆松回到「传统」媒材——摄影,如有必要再辅以计算机补充,在这阶段,《老栗夜宴图》(2000)是极具关键及代表性的一件。王庆松以现代语汇再现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韩熙载以夜夜笙歌、糜烂放荡的家宴,躲过了李后主怀疑其有谋反野心的灭门之祸,这段史实也透露出在动荡的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有多艰难,而在历经数千年的改朝换代之后,知识分子的社会处境则又改善多少?在王庆松的作品里看来是颇为悲凉的,他自己也在画面中演绎了画家顾闳中的偷窥角色,其余角色则由女性模特儿及艺坛友人友情客串,反映了新世纪、新中国的社会缩影。
 
  物欲横流、虚伪浮夸的社会现象在《找乐》、《大澡堂》和《新女性》等作当中获得体现。装扮得不中不西、不古不今、廉价又庸俗的女模特儿环绕在男性(王庆松等人扮演)周围,取自当今中国典型的享乐场景——有些餐厅可找女性作陪吃饭以及北京的公共澡堂文化等。王庆松让模特儿穿着他准备的廉价或仿冒的名牌服装,让传统和现代的服饰混搭在一起,是为了表现出中国社会存在的混杂和矛盾现象——一如这些装扮在正常状况下是不可能互相搭配的,但现在艺术家却强迫它们「交流」,产生一种滑稽感,就像不同植物的嫁接可能生成新物种,也可能形成怪异的组合,或者是根本无法交融,王庆松以此证明东方和西方文化有些是无法形成交流或相互融合的。

  在王庆松画面里的女性模特儿并非身材细秀的时尚模特儿,她们大多是来自一般美术学校的人体模特儿。样貌和身材是否姣好并非王庆松创作的首要考虑,这些多半来自农村的姑娘之身形样貌才是中国一般百姓的自然状态,那才是王庆松需要的。2002年后,如《天堂》(2003)、《中国之家》(2003)、《罗曼蒂克》(2003)等作品当中开始有大量不加修饰的裸体入镜,王庆松从近年来不论男、女模特儿都能在拍摄现场自在的卸除衣服、裸身谈天说笑的转变过程,似乎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素来保守的「身体」和「性」观念逐渐在放宽、淡化中。此外,随着政治约束力的松绑和社会观念的开放,近几年模特儿也能接受不化妆、修饰就进行拍摄。王庆松作品的拍摄现场,宛如是当代中国一段身体解放过程的缩影,但这样的变化究竟是好、还是坏?是王庆松持续在关注的课题。

「月是西方圆」的盲从

  虽然使用摄影,但王庆松和中国的摄影界却有一定程度的距离,王庆松认为自己是以「新闻摄影」的思维呈现当代社会的样貌——藉由当代艺术里的夸饰语法,《摄影节》(2005)一作凸显出摄影与观看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些年在中国各地成立的摄影协会有如雨后春笋,这些协会常安排许多摄影活动,例如找些年轻貌美、身材姣好的女模特儿在古城下拍摄,这类摄影活动在王庆松看来颇为滑稽,因此在《摄影节》里他如法炮制户外的拍摄场景,找来五位人体模特儿在中央舞台作出如马谛斯《舞蹈》(1909-1910)里的动作,上百位群众演员手持摄影道具如人墙般团团围在舞台四周,让这几位模特儿有着无法挣脱的压迫和紧张感。
  
从创作初始,王庆松就大量借助中国和西方为人所知的图式和经典之作。在计算机合成时期的作品中,取自中国或民间的素材相当多,例如在《新兵与老兵》(1997)以当年一本介绍女兵的挂历为材料,两位男士兵灿烂的笑容在周围白菜的烘托下显得虚假;《拿起战笔,战斗到底》(1997)则模仿文革时期的宣传画;《最后的晚餐》(1997)来自达文西的名作;拿来千手佛》(1999)的造型是古代的千手观音像;《新女性》则取自唐代周昉的《簪花仕女图》;《我能和您合作吗?》则是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镲除了取其画面结构的模仿,也有和原作内容上的呼应,如《步辇图》是描绘贞观15年间,唐太宗会见吐番使者前来迎接文成公主和亲的场景,文成公主的「合蕃」对当地经济、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王庆松以这段历史典故对应中国面对西方文化时的态度显得卑微,但究竟西方文化的道理能否全然移植到中国文化里?在模仿安格尔(Jean-Auguste Dominique Ingres)同名作品《泉》的画面当中,王庆松也安排一位女模特儿单肩扛着数个金元宝,但不同于安格尔展现的人体之美,王庆松却是在模特儿姿势摆得疲累时才按下快门,记录人体疲软的瞬间。表面上王庆松是用了西方大师的作品,但目的不在模仿,而是讽刺中国当下充斥着「月是西方圆」的盲目尊崇,这样的实例在中国俯拾皆是。王庆松谈到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北京境内添了许多国外名建筑师的庞然大作,这些造型时尚的建筑和北京的环境气质格格不入,因而引发不少争议。「中国在接受西方时,常因为他有名气,就认为把他放在任何地方都适合。请来西方的名建筑师没能深入了解这里的环境,不会清楚这里要的是什么」,西方经验是否能套用在中国?王庆松抱持怀疑的态度,「西方资本主义在中国也不适合,也不是马列主义的经济观点来看。中国经济究竟适合哪一套现在并不知道,但它肯定不是用目前的理论来套」,「急着发展得又快又好是不可能的,要好就需要时间去思考」,王庆松如此认为。

理想时代的失落

  年过40,王庆松开始关注人在历史洪流里的位置和命运,「在这个缺乏理想的时代,人们对过去的英雄和理想都产生了怀疑」。在《宿舍》、《盲流梦》(2005)中,王庆松谈到理想年代的消失。「迭床架屋」的《宿舍》,是王庆松想起大学时期在学生宿舍里和同学聊到理想、聊到未来的美好回忆,他检视过去的理想有九成是无法、也不可能实现的,「那时的理想是真实的,但也因为真实所以更不可能实现。这些理想现在想起来是很可笑,但也很悲伤」,他说。《宿舍》同时也指向大城市里的工厂宿舍,来自各地的劳工在此处汇聚,他们怀着各自的梦想从外地到大城里挣生存。《盲流梦》原本构想在2003年开拍,当成到北京定居十年的纪念。在《盲流梦》里充斥的各式各样的人,都是生活里真实可见的角色,如危楼般的建筑混杂中式、欧式和苏联建筑等不同的风格,背景天空很灰暗,却又带着一丝丝的阳光,究竟接下来的天气是好?是坏?谁也说不准,就如没人能预料中国未来会走向何方?历史与文化记忆在新中国的生命里逐渐颓圮,北京到处可见被夷平的老旧建筑,更新的速度让返乡的游子感慨怅然,王庆松以《家》(2005)谱出一曲抒情而忧伤的当代「游子吟」。

  「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五年大变样」,这口号造就了中国当代社会充满矛盾的新面貌,中国改革的脚步和现代化的建设就像一场战争,快速而激烈。王庆松模仿战争片,自己扮演起指挥官,在「又一次战争」系列(2001)里朝社会的盲目与荒诞开战。

  怀抱着艺术家的社会使命,王庆松一方面希望社会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另一方面,他也「感谢」中国这般混乱的局面带给他创作上的思考,「我用艺术表现出真实的、容易看懂的当代故事」,因此,「千万别想太深,你所理解的就是你所看到的」。不认为自己是在搞艺术,「比起对艺术形式的关注,我更关心的是现实本身,因为它影响了我们,只是我们都无动于衷。」即使悲观的认为知识分子的力量微薄,王庆松仍抱持着唐吉诃德追寻理想国度的坚持。荒诞、艳俗的舞台语境构筑出人生百态,而在那看似批判的犀利口吻中,却隐约嗅到一股忧伤的叹息——伴随着美好传统的失落。

 

打印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