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尘走俗”的王庆松 TOM.com专稿 2001年

“抗尘走俗”的王庆松

http://arts.tom.com TOM专稿 2001年06月05日


     王庆松是94年前后从湖北老家来北京的。此前他曾在四川美院读过一阵子书。但因不满于四川和湖北一带的洼地对人想象力的局限以及乐天安命、游手好闲的世风民气对人毅志力的消磨与腐蚀,从四川美院毕业后他没有选择逗留四川,也没有选择撤回湖北老家,而是只身来到了繁华似锦的首都北京。

     北京的人文地理不同于外省,这里不仅皇气十足,而且人才济济,云集着从全国各地涌来的侠杰英豪、才子佳人。所以,要在这样的氛围中突现自我的价值,除了需要有足够的才情,还得需要有看风使舵独特的钻营能力。有道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这清爽的凉意对人的才情才是真正能够起到催发作用的,否则,古人也不会发出"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惊叹之词了。王庆松自然也很明白这个道理,不然,初来北京时他不会选择当时人气最旺的圆明园,也不会初进园子就选择靠近在当年在圆明园影响最大的丁方附近居住的。总之,在圆明园尤其是在丁方的阴影下,王庆松的确曾经是实实在在的徘徊过一阵,这可以从他早期画过的一些以摔交斗殴为题旨在表现力量感的作品中找到证据。

     只可惜后来丁方自己也呈日薄西山之兆,因为在艺坛上受到90年代方力钧等一拨人的冲击,地位和根基发生了动摇,也有点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大概王庆松后来也是看出了其中的门道,思量再三而后最终决定离开丁方之路,开始抗尘走俗的吧。

     在俗世层面,以俗人的心态追求艺术,王庆松最早结识的是徐一晖。因为徐一晖也是从丁方身边踏过青、采过气的人,跟王庆松彼此有过几近相同的心路历程,所谓同归殊途,心领自然容易神会,所以,一拍既合,两人便成了朋友。应该说,王庆松后来的艺术之路受徐一晖的影响较大。跟外表粗实的王庆松相比,徐一晖则是个细致入微,小心谨慎的人。本来,这是徐一晖在处理大事上性格上的一些不足,却偏偏有效的弥补了王庆松粗糙的缺陷。有道是阴阳互补,阴生阳、阳生阴,王庆松正是在跟徐一晖等诸人频繁的接触中,受到了很多启示,尤其放宽了眼界,开发了思维。这或许就是他后来决意要在艺术上放弃对于力量感的追求,而不由自主的开始以调侃与自嘲来表达轻松与玩笑的原因。

     其实,天性王庆松并不是个机动灵活富有弹性的人,尤其不很具备幽默的能力。但这似乎并没有给他的发展造成什么障碍,相反,有些时候反倒成了他的优点,就像他在艳俗艺术的创作队伍里始终能够冲锋在前一样,因为拙才执着,才有一股豺狼不惧、英勇无畏的劲儿,板着这股劲王庆松因此也赢来了一些旁人赢不来的机会。

     都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此话倒并不见得,比如王庆松在机会平等面前就常显得有点不平等。记得是在圆明园群体解散之后,大伙都流离转徙,居无定所时,非常富有戏剧性的是,有一年,一位莫名其妙客串当代艺坛的无名氏,不知道是久闻了王庆松的大名,还是久仰了他的执着,竟然在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下,为他在宋庄买了一套大宅子,而后悄然无声的离去。这对于王庆松无亦于雪中送炭,正是就着这点别人难讨的炭使至王庆松后来热乎了起来。每每提及此事,至今仍有人喋喋不休,从中缕不出一个有机的头绪,到底王庆松身上哪儿超凡脱俗,竟然不断赢来天上掉下馅饼?
 


 

打印 PDF